close

今天天氣超好的,跟老弟一起龐畢度!

台北市立美術館


其實今天不少人,如果沒有做功課,建議買個語音導覽


票根的背面可以蓋紀念章




當然要蓋在身上也可以... (雞母皮站起來~~ 裡頭空調溫度很低阿~~)


等導覽員的空閒,可以逛一下週邊商品






可以memo的創意杯杯






可愛的音樂盒


或是要到館外殺時間


我想表現"僵硬"


時間到! 準備入場~~


~~~~~~~~~~~~~~~~~~ 館內勿飲食、拍照、大聲喧嘩...可以戴口罩... ~~~~~~~~~~~~~~~

臺北市立美術館辦理之「世外桃源-龐畢度中心收藏展」 資料來源:臺北市政府
Arcadie貼紙


法國市區的龐畢度展館




展場由一幅法國古典主義大師尼可拉.普桑(Nicolas Poussin, 1594-1665)的《阿卡迪亞的牧羊人》於流蘇上的投影展開,
畫中的場景即是「世外桃源」(阿卡迪亞)—一個人神共處之地。
前方蹲著的牧羊人指著碑文:「我,死亡之神,甚至君臨阿卡迪亞」,讓豐饒和諧、恣意狂歡的世外桃源,也籠罩一抹虛幻與死亡的陰影。


一群羊有嚇到我(裝置藝術 → 可以拿來用。如:沙發、酒吧...)


策展人歐登傑由此畫的意涵起始,並以此延伸出黃金年代(L'AGE D'OR)、信使(MESSAGERS)、阿卡迪亞(L' ARCADIE)、
重現阿卡迪亞(L'ARCADIE RETROUVÉE)、豐盈(ABONDANCE)、虛幻(VANITÉS)、享樂(VOLUPTÉ)、和諧(HARMONIE)、
夜(NUITS)、草地上的午餐(DÉJEUNERS SUR L'HERBE)
等十個主題,呈現現代藝術家畫筆下的「世外桃源」,與其中深刻的藝術內涵。

阿卡迪亞,在地理學上原是位於希臘中部的蠻荒之地,在古羅馬詩人維吉爾(Publius Vergilius Maro)
(約公元前70年到公元前19年)的《牧歌》中,搖身一變成為美如仙境的希臘,一個富饒的極樂聖地
牧神潘恩為阿卡迪亞之神,還有許多擅長音樂的牧人居住於此。維吉爾更進一步將阿卡迪亞與創世紀之後,
名為「農神時代」的黃金時代相結合,形成一個保有人類最初天真、富饒、正直質地、美好而喜樂的時空。
而普桑的畫作《阿卡迪亞的牧人》復興了維吉爾的神話。

十九世紀詩人查理.波特萊爾(Charles Baudelaire, 1821-1867),自古羅馬詩人維吉爾之後,
宣告「現代精神」的誕生。現代精神在於調和變幻的當代世界,與一個存在古文、寓言與神話傳統中「永垂不朽」的世界。
十九世紀末艾德華.馬內(Edouard Manet)於「落選沙龍」中展出《草地上的午餐》即是波特萊爾心目中的「現代精神」。
馬內的透過畫中人物穿著的燕尾服與高禮帽以重現古典畫面,欲融合「永垂不朽」的古典典範,與現代生活所具有的服裝時尚、
現代化的享樂主義及田園式的「熱情」。

然而,二十世紀初的激進前衛藝術,顛覆了所謂的「現代精神」。
代表過去、田園牧歌生活的黃金時代,原本一直在古典文學性繪畫的範疇裡,十九世紀末,部分野獸派畫家,抱持的烏托邦政治信念,
特別是無政府主義,成為激進前衛派的熔爐。他們讓「黃金時代」自古文學、寓言與神話傳統中解放,
在藝術創作上主張「色彩成為火器中的彈夾」,畫布使用最多的純色,不僅滿足「背叛」傳統慣例的渴望,
並開創另一個充滿生命力、自由而感性的藝術表現。

馬諦斯(Henri Matisse)是這波現代藝術運動的第一人,在與主張全新激進風格的席涅克(Paul Signac)接觸後,
馬諦斯創作了《生之喜悅》:一個現代版的阿卡迪亞,其中既有吹笛的牧人,也可見到潘恩神豐腴狂歡的子弟。
繼馬諦斯之後,二十世紀現代藝術畫家以其創新風格與未來觀點,重新詮釋心目中的阿卡迪亞與黃金時代。
皮耶.波納爾(Pierre Bonnard)於1909年旅居法國南部普羅旺斯(Provence)。
他在16年之後,正式移居卡內(Cannet),其畫室中廣大的窗戶,正好面對著一面看似四季如春的鄉野景色(室外滿布含羞草與盛開的杏仁花)。


1946年的夏天,馬諦斯創作《大西洋的藍天碧海》系列,大西洋的伊甸園,再現於馬諦斯的印花布與地毯之中。

社會烏托邦與維吉爾神話的串連可以在1930年代末期法國藝術振興阿卡迪亞的過程中驗證,1936年法國新政府立法通過的社會福利之中,
「有薪假期」帶動了法國人利用假期,重拾草地上的午餐的鄉野情懷。
尚.雷諾瓦(Jean Renoir)拍攝《鄉村一日遊》影片表達出支持左派共產黨的信念,
而布列松(Henri Cartier-Bresson)鏡頭下或費爾南德.雷捷(Fernand Léger)畫中的野餐,則成為這個時代所夢想黃金時期的表徵。


於1944年10月加入的共產黨的畢卡索,在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,懷抱烏托邦的願景,1946年在其位於地中海岸之安提布城堡的畫室內,
完成了一幅名為《生之喜悅》,並透過其中標題與圖象,呼應馬諦斯在幾十年前所完成的同名畫作。

在布列東(André Breton)一篇泛神論中,與美露西餒(Mélusine)仙女有關的長篇詩作《秘義17(Arcane 17)》:
「……我見到秋空映照出她的靈氣,她耀眼的流蘇,重重環繞滿林的山丘,樹林看似隨著某種旋律波浪般起伏擺動,
其合旋呼應並搭配著盛開的金蓮。」美露西餒的形象,象徵了現代阿卡迪亞,抽象藝術中潘恩神的變相,
一如米羅(Juan Miró)作品中,與大自然結合的神秘作用,融入了一片蔚藍的地中海中 的「藍」。


在1960年代現代主義的背景下,義大利貧窮主義提倡一種自省或輪迴的思維,質疑本源最終的意義。
帕諾內(Penone)刨空的樹幹,可視為回溯生命最初形式的歷程。在此現代化的阿卡迪亞,與其傳統符徵再次重逢。

自野獸派到貧窮主義,二十世紀的藝術作品中,不斷出現的阿卡迪亞,令人不禁相信現代藝術從未真正背離傳統的神話與遺址。
然而所有的藝術史學家卻都同意:現代藝術意指粉碎所有的主題形式。
本展特別匯集龐畢度中心多件名作,用以呈現二十世紀繪畫的「世外桃源」(阿卡迪亞)超越時間與主題的延續性。
那是在現代藝術之初的一場野餐會,一幅《草地上的午餐》再次激發出對於黃金時期,四季如春的夢想,
以及為一場阿卡迪亞之夢,所持續創作永無止盡的新貌。


【Frankie觀後感】
我最喜歡的是皮耶‧波納爾(Pierre BONNARD)1867 - 1947。
大部份畫家會因地域性、人生歷練、生活背景...畫風多變。
像雷斯年輕氣盛時期跟老後的畫風就有很大的不同(不可否認,生活背景也影響他的畫作許多)。
而Pierre BONNARD的畫風一向給人很舒服的感覺,從畫中可以明顯感受出南法普羅旺斯的好天氣與優閒。<含羞草畫室>

馬克斯‧恩斯特(Max ERNST)1891 - 1976 <法蘭西斯花園>

這幅畫原來是一個裸女畫,Max ERNST很喜歡這幅畫,所以他保留原來女性的部分曲線(腿跟胸部),
直接在畫布上,加上他自己的畫作(俯視的綠地與河水)。
算破壞嗎? 是大膽吧!? 我覺得超屌。

葛蘭‧布朗(Glenn BROWN)<結構與道德>

菊花花瓣的扭轉與襯衫的紋路,似乎可以看出作者在勾勒時層層堆疊的筆觸,
但是!這一幅畫...超平面的(近看就知道)!!!! 太驚人了!!


另外還有很多有名的畫作...
巴布羅‧畢卡索 (Pablo PICASSO) 1881-1973 <躺著的女人>


喬治.布拉克(Georges BRAQUE)<拉西約塔的小港灣> (1907年作者高興的賣了這張圖,50年後作者再將它買回)


哈兀‧杜菲(Raoul DUFY)<打穀> (人物不在地平面上,畫風輕盈)


集結多位大師畫像 <草地上的午餐>


以上。
很不錯的畫展,共襄盛舉~~~
 


~~~~~~~~~~~~~~~~~  附加推...  ~~~~~~~~~~~~~~~~~~~~

東區很大一個才10元的車輪餅,餡料有夠多!!

紅豆

奶油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lovelyfrankie 的頭像
    lovelyfrankie

    Frankie's New World

    lovelyfrank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7) 人氣()